奧地利研究人員確定了主導科學領域的「臨界質量」科學家
一位科學家很少在一個科學機構度過一生
當一個人想要在該地區開一家最受歡迎的咖啡館時,他必須在很多方面進行投資——從購買場地到聘請廚師和服務員。當談到使一個地區成為特定研究領域的領導者時,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面臨著類似的情況:在他們受益之前,需要財政投資來採購科學設備和吸引研究人員。
據Complexity Science Hub (奧地利)的科學家稱,「對新研究領域的早期投資是科學主導地位的關鍵因素。」 一旦先驅者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或發明了一項技術,其他人就更有可能效仿。
反過來,大型科學中心更有可能被新人加入,從而刺激學科的發展。但是,一個特定地區需要多少科學家才能在某個領域取得主導地位?
為回答這個問題,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三個正在迅速普及的研究領域:半導體、胚胎幹細胞和與互聯網相關的研究。在跟蹤了來自約 9.8 萬個科研機構的 2000 萬研究人員的動向後,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,不存在「臨界質量」,事實上只有發現者才是重要的。如果一個地區在科學方向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有時間「跳上車」,那麼它就很有可能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。
後來者必須付出非凡的努力才能取得類似的結果——例如在中國就是這種情況。為了迎頭趕上,國家必須用數十年的財政投資來刺激科學領域:例如,雖然中國在 1970 年代才開始研究半導體領域(相比之下,它們在 1940 年代在美國開始),今天它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,在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。
結果清楚地表明,如果各地區想成為任何領域的領導者,就應該儘早參與這一進程。你可以趕上,但它會帶來巨大的財務成本。還值得注意的是,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該地區的科學潛力。而事實並非如此,例如,印度將能夠重複中國的「成功故事」。
該研究發表在《混沌、孤子與分形》雜誌上。
喜歡這篇文章嗎?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!